風濕骨病是纏綿難愈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尤以青壯年發病率較高(80%的患者年齡在20歲——45歲)
1、初發時起病緩慢,患者先是幾周內到幾個月的疲倦乏力,體重減輕、胃納不佳、低熱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驅癥狀。
2、隨后發生關節疼痛、僵硬、腫大周圍皮膚溫熱、潮紅自動和被動運動都引起疼痛。開始一、二個關節受累,往往是游走性。
3、以后發展為對稱性多關節炎從四肢遠端的小關節開始再累及其它關節。其次為掌指、趾、腕、膝、肘、踝、肩和髖關節等,晨間關節僵硬,肌肉酸痛。
4、隨著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病變的發展,患者不規則發熱,脈搏加快,顯著貧血,關節成僵硬而畸形,導致殘廢。膝、肘、手指、腕部成固定屈位,手指向外側成半脫位,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終日不離床褥,不能動彈而極度痛苦。
一是細菌因素,二是病毒因素,三是遺傳因素,四是性激素等為主因。常以寒冷、潮濕、疲勞、營養不良、創傷、精神因素等為本病的誘發因素。
治療方法
1、西醫對該類疾病的治療方法分六大類:一般治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外科治療、康復治療及特殊治療。諸療法各有不同的特點,一般應根據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選擇組合不同的治療方法。
(1)用水楊酸制劑和非類固醇制劑以緩解疼痛,消除炎癥,控制風濕活動
(2)在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或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時,使用青霉素以控制鏈球菌感染
(3)預防風濕性關節炎的復發。包括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清除慢性病灶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時應用抗生素等
2、中醫對此類病癥的治法有許多種,如祛風、散寒、除濕、潤燥、清熱、瀉火等。但總的不外乎扶正與驅邪兩大類。扶正法的主要作用是調整體內的陰陽、氣血、臟腑的生理功能;增強機體的自身抗病能力等。驅邪法則主要是指根據因感受風寒濕等外邪的偏盛和病癥的差異而采取對癥的或清熱解毒、或祛風除濕散寒等治療方法。
但是通過臨床驗證:除少數患者可治愈,大多數患者僅能緩解癥狀而不能有效的控制病情的發展。所以,臨床治療一般要求:
⑴ 控制關節及其他組織活動,緩解癥狀,穩定病情;
⑵增強體質抗病能力,鞏固治療效果,預防病情的加重和惡化,盡量保持關節功能和防止關節畸形;比如:平時加強鍛煉,盡量避免或減少氣候與環境對病情的影響;
⑶ 修復受損關節,盡量恢復關節功能和勞動力。
出現風濕骨病的癥狀之后,如果經過充分的休息或治療,肌肉及韌帶可以得到恢復,癥狀即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科學的方法應當是動靜結合,治療與保健相結合,再采用中醫中藥治療,依靠外用直接滲透作用,不用口服,不通過胃吸收,所以不傷及到肝、膽、脾、腎等,沒有副作用,可達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