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0000-00-00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季如何養生
春為四季之首,春氣通于肝,肝屬木,木具有生長、生發、條達舒暢的特性;《黃帝內經》記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故春季養生重在調肝養神、順應春令之陽氣升發舒暢的特點。
一年之計在于春,大好春光學學古人如何調養身體吧。
一:起居有常,夜臥早起,避風寒防外感。
春季應順應自然界的規律,早睡早起,多運動,以順應春季陽氣之升發。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早春要注意防風保暖,“春捂秋凍”,“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不可過早收起冬衣。外出公共場合要佩戴好口罩,保護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保護家人。
二:春季養陽
“春日嘗鮮,首推春韭。”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主張“以蔥、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雜和而食”等。
《黃帝內經》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中醫養生觀點,春季陽氣升發,氣溫升高,人體的陽氣也會隨著氣溫升高而旺盛。白天長,夜間短,人的活動量增加,消耗的陽氣也會增多。所以,就陰陽的平衡而言,陽氣消耗多,陰氣消耗少。所以春季養生要注意升發陽氣。
三:肝實者少酸多甘,肝虛者酸甘并食
酸入肝,甘入脾,肝脾調和,正氣乃生。
酸味食物:醋、檸檬、橘子、橙子、獼猴桃、烏梅、山楂等。
甘味食物;紅薯、大棗、胡蘿卜、山藥、南瓜、栗子、黃豆、菠菜、芋頭、土豆、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等。
肝實證主要表現為肝氣不舒、心情煩躁、抑郁多怒,就需要少吃酸味的食物,以防助長肝中余氣而使肝氣偏旺。
肝血不足臨床表現為兩眼干澀,視物昏暗,爪甲不榮,四肢麻痹,肌肉震顫,關節拘急不利,夜寐多夢,婦女經少或經閉,舌淡,脈弦細。
肝陰虧虛臨床表現為頭暈耳鳴,視力減退,面部烘熱或顴紅,口燥咽干,五心煩熱,潮熱盜汗,或脅肋隱隱作痛,或手足蠕動等。
四:伸筋活絡防肝郁
肝屬木,肝主筋,養肝如養木,趁著春風送暖,多到戶外活動筋骨,打太極拳、八段錦,有助于肝氣疏泄,減少“肝氣郁結”的發生。
春季也是備孕及促進兒童生長發育的******季節,趁著這個季節調理身體,還可以為一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給大家推薦一款世紀通新品-兒童生長貼.如果您有好的配方,也可以定制貼牌OEM加工,歡迎咨詢:15562603292微信同號。

